首页 > 区域经济 > 正文

“情绪买卖”不只需要人情味

时间:2023-08-17 16:40:22 来源:江苏经济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沈玉青

“情感树洞”“好运喷雾”“虚拟蚊子”“爱因斯坦的脑子”……当下,不少年轻人热衷于在电商平台上购买情绪类产品。这些产品看似无厘头,但作为一种表象和象征,反映出年轻人对于情绪价值的追求和重视。目前,情绪产品正处于新兴发展阶段,作为年轻人与“内耗”斗争的武器,其需要的不只是有人情味。

互联网情绪产品的本质,正是现实世界发现情绪、挖掘情绪、满足情绪、治愈情绪的投射。例如付费购买“学习监督”服务,就能获得学习的“陪伴感”和“氛围感”,还能让学习监督员帮助在线监督,提高学习动力。而在情绪不好时,在网上购买一份聊天服务,向陌生人倾诉一下,则可以寻找一种心理平衡和安慰。但目前来看,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年轻人需要的同时,大多数情绪产品并未涉及深层次需求且趋于同质化发展,市面上常见的情绪产品,服务多以语音聊天、陪伴倾诉为主, 创新出彩的案例有限。

对于消费者来说,情绪产品虽好,却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归根结底,它只是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比如,“叫早服务”看似能督促早起,但最终想要战胜惰性 还需依靠自律;“好运喷雾”或许能带来强烈的心理暗示,但现实生活中的好运必须要靠个人努力去创造;高情商教程能让人学会只言片语,但真正高效的交流方式 更在于日久见人心……此类情绪产品更带有一定的放松、娱乐属性,不能作为专业服务来看待。

此外,在服务需求上升的同时,一些线上交易平台的情绪产品却打着“美女陪聊”“线下可约”的广告语吸引消费者下单,其中的软色情、诈骗风险不容忽视。另一方面,针对咨询师、疗愈师等的专业水准如何鉴定、产品的实际效果如何衡量、服务过程遇到纠纷怎么维权等诸多问题,目前都还尚未有明确的解决方案,产品规范化有待提升。

笔者认为,情绪产品想要大力发展必须找准突破口,顺应消费市场趋势的新变化,瞄准消费者所需的“情绪价值”,为产品和品牌注入新趣味、新属性。踩中Z世代和千禧一代消费人群对正向情绪体验升级的需要,打造多元化的文化IP,推动产品驱动认同向情感驱动、文化驱动认同的转变;同时,情绪产品销售仍处于成长阶段,需要市场加强对此类特殊商品的监管与规范,在店铺自由发展与规范引领中找准平衡点,实现平台与消费者的双赢。

关键词:
推荐阅读
x 广告
x 广告
精彩推送

Copyright   2015-2022 上市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5   联系邮箱:29 13 23 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