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域经济 > 正文

每日热文:常州与盐城工业经济表现何以如此亮眼

时间:2023-05-29 10:27:15 来源:新华日报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峻峰

一季度,常州、盐城GDP分别列全省的第五位和第八位,位次与去年相同;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7%和6%,增速居全省中游。相比而言,两市的规模以上工 业增加值增速明显更快,盐城为8.8%,常州为7.9%,分别列全省第三位、第四位,高于全省平均2.4和3.3个百分点。常州这一增速连续12个月位列 苏南第一。


(相关资料图)

就经济综合实力而言,在全省13个设区市中,常州与盐城并不突出,地区生产总值(GDP)位居中游,工业基础与体量也并不居前。然而,今年以来,这两座城 市工业经济复苏的综合表现超过了包括苏州、南京、无锡在内的经济强市,这令人意外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苏南和沿海区域工业的增长后劲。

常州与盐城一季度的工业经济表现何以如此“亮眼”?

江苏省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吕永刚认为,其中原因很多,一个根本因素在于两市工业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与优化,尤其是新能源相关产业“狂飙”带来的 增长效应。比较而言,常州工业基数大,以动力锂电池、整车制造为核心优势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均已形成规模优势,不仅有力带动了全 市工业增加值的稳步增长,也弥补了其他产业利润下降带来的损失。盐城工业规模虽相对较小,但以光伏和风电装备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规模已超千亿元,工业增加 值和利润增长获得了日益强劲的支撑。

常州:“现象级产业”的拉动力

作为传统工业城市,常州新能源相关产业对全市经济的拉动力体现在何处?

新能源汽车业是常州新兴优势产业的典型代表。从动力锂电池关键材料、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整车组装,到充电装备制造,该市企业在产业链的几乎所有重要环节 都已具备先进制造能力,产能规模、成本水平和产品质量居国内第一线。在市场层面,这体现为“常州制造”在新能源汽车业几乎所有主要细分产业的领跑优势。

吕永刚分析认为,动力锂电池是电动汽车中价值最高的关键部件,也是常州新能源汽车业的关键起点、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催化剂。近年来,该市动力锂电池产业裂 变式增长,产能居国内城市之首,且拥有完整产业链,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全球龙头电池企业均在常州建设了大规模的先进制造基地。常州因此成为无 可争议的“锂电之都”,并正向更高能级的“新能源汽车之都”迈进。常州新能源汽车业正迅速成长为全国范围内的“现象级产业”。不仅是新能源汽车业,该市新 能源业同样正处于“风口”,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下,太阳能光伏发电、储能等新能源设备产销高速增长,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开了常州工业升级发展的全新空 间。[page]

常州市工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该市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集群完成产值915.5亿元,同比增长38.7%。其中,动力电池业虽因激烈市 场竞争产量微降,但产值仍同比增长34.2%,达到368.8亿元。新能源整车产量11.8万辆,占全省总产量的比重为63.3%,完成产值257亿元, 同比大增169.7%。整体迁至常州的中创新航,3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3吉瓦时,同比增长77%。

据常州市统计局发布的数字,一季度该市新能源相关领域核心制造业增长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8.6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光伏三大行业产值分别增长169.7%、34.2%、11.7%。

专家们的普遍看法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常州工业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新动能,这不仅将推动其经济规模与质量持续回升,加速常州跻身GDP万亿之城的脚步,还将全面提升这座传统工业城市的能级,推动其成为我省的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盐城:新能源集群释放活力

一季度盐城工业经济的增长在全省同样颇为突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仅次于爆发式增长的连云港和宿迁。不仅如此,该市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一般公共预 算收入等重要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前三位,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居全省第一。这意味着,今年以来盐城工业的快速恢复与重点产业投资、外贸的有力反弹关系密 切,并且带来了政府收入和社会融资的全面复苏。长期处于全省区域经济榜中下游的盐城,一季度何以能够实现增长的逆袭?

吕永刚认为,与常州相似,近年来盐城集聚力量加快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突破,新能源相关产业同样是其核心产业。该市在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率先推进风电 全产业链布局、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积极探索“风光火气氢”新能源一体化开发,光伏、海上风电、新型储能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皆快速增长,由此带来 了显著的产值和利润增长,并推动了机械装备等传统骨干产业的转型升级。

以海上风电、光伏发电装备制造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是盐城最具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10年来,这个曾经的苏北沿海农业大市已成为全国“绿色能源之 都”、全省绿色能源第一市。据盐城市发改委公布的数字,截至今年4月,盐城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294.56万千瓦,占全省23.64%,规模全省第 一。4月份,该市新能源发电量104.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36%,占全省新能源发电量的29.5%,占全市社会用电量的71.58%。凭借全省 乃至全国领先的新能源应用市场规模,盐城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对区域工业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日趋明显。

盐城市发改委数据显示,今年1-4月,盐城171家新能源规上企业销售额521.79亿元,同比增长27.67%;税收14.54亿元,同比增长33.1%。随着天合16吉瓦光伏电池、阿特斯10吉瓦硅片等一批新项目陆续投产,该市新能源产业产能仍在稳步增长。[page]

盐城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蔡爱军分析,一季度盐城工业经济能够快速恢复较快增长,有产业转型、科技创新、政策引导等多方面的长期因素。

其一,盐城产业转型活力不断释放。近年来,盐城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抢抓产业风口和政策机遇,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不仅包括新能源业,还 包括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大健康、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等产业,实施产业链赋能行动,围绕23条产业链全景布局。目前,盐城的晶硅光伏电池 片和组件产能居全国第一,动力及储能电池产能规模居全国第二,德龙镍业位列不锈钢企业全国第三。产业转型步伐的加快,有力提升了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 竞争力。

其二,创新红利不断释放。一方面,盐城持续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去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9家,瞪羚、独角兽入库培育企业分别为273家、22家,9家 科技企业进入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库,入库数量苏北苏中第一。另一方面,去年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覆盖面超过40%,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试 点、15家省示范智能工厂、19家省五星级上云企业,均居苏中苏北前列。产业界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创新利润不断释放,带动了工业产值和利润的持续增长。

其三,“工业强市”战略深入推进。盐城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聚焦“5+2”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打造更强产业地标,促进工业企 业提质增效。随着这一战略的深入实施,盐城的产业转型导向更加精准。不仅是新能源产业的龙头企业纷纷在盐布局,SK新能源等龙头动力电池企业以及维信电子 等国电子电路百强企业均在盐落户。优势产业的先进制造基地的投运,有力推动了盐城工业经济的发展,提升了“盐城制造”的层次和附加值。

关键词:
推荐阅读
x 广告
x 广告
精彩推送

Copyright   2015-2022 上市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5   联系邮箱:29 13 23 6 @qq.com